南京市江宁区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纪
“要认真总结并推广江宁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推动监管重心下移的做法和经验。”这是2011年国务院领导针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探索食药监、工商、质监、农林、城管等部门食品联合执法的亲笔批示。2014年12月,江宁区抓住机构改革的契机,实现食药监、工商、质监的三合一,组建江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此为新起点,江宁区市场监管局狠抓机制创新,适应消费社会到来的新形势,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紧跟社会转型,做美丽江宁、健康江宁的保护神。
机制创新推进体制改革
江宁区位于我国最具活力的区域——长三角地区,2013年至2015年,连续3年跃居江苏省区县前3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江宁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呈现出“三多三提升”的发展格局。
“三多”是指园区多、校企多、人口多。该区建有国家级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以及高新园、空港枢纽经济区、滨江开发区等;有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26所驻区高校;入驻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大中型企业及研发机构340家;总人口240万,其中常住人口180万。“三提升”是指经济发展提档升级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对政府监管期望不断提升。
为了适应“三多三提升”格局,江宁区监管体制也实现了“三个跨越”。一是在顶层成立区食药安委及办公室,二是在中枢层各街道(园区)设立食药安委及办公室,三是触角层设置社区食药安全工作站。江宁区市场监管局形成了顶层指导有力、中枢运行顺畅、全境延伸触角的监管体系,实现了监管重心下移、关口前置、责任到岗,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权责清晰、高效运转的食安监管体系,在全区13个街道和园区设食药安办,至少配备2名专职人员;在200个社区设立食药安全协管员、信息员。
社会共治确保食药安全
食品药品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是造福千秋万代的民生工程。寻求监管的社会协同与共同治理,是时代的要求和民生的呼唤。近年来,江宁区市场监管局与团区委联合,根据辖区内高校多、青年大学生多的特点,组织青年志愿者,到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一线进行宣传和指导,在江宁大地上形成了一道“食药青年志愿者”的亮丽风景。
妇女不仅是家庭食品药品购买的主要消费者,也是家庭健康的重要承担者。由特定人群导入,广泛吸纳妇女群体参与,是保证食药监管社会共治的积极手段。江宁区市场监管局针对妇女群体,和区妇联实现跨界联合,组织女干部走进企业、校园和家庭,和企业女工、校园女生和家庭主妇共话食品安全,宣传药械使用、鉴别的正确方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顺应“互联网+”社会的到来,江宁区市场监管局建立覆盖药品(含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食品的“四品一械”电子数据化监管平台,每天24小时动态数据监管,既掌握一手监管数据,也保存实时动态用户数据资料,为政府决策奠定基础。广泛的社会共治为全区食品药品监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为当地青奥会、亚青会、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供奉大典、“春牛首”国际马拉松等重大活动保平安奠定了基础。
护航特色小镇建设升级
随着江宁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提档升级,城乡一体和城乡融合正成为新的趋势。江宁区在建设金山银山的同时,又将绿水青山建设列为重点。
随着社会发展,新乡村旅游、休闲和度假逐渐成为消费经济的重要内容。江宁美丽乡村“五朵金花”迅速发展成“十朵金花”,又向“百朵金花”迈进。这一过程中,江宁区市场监管局提出既要“美丽江宁”也要“健康江宁”,全面引导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向“健康乡村”建设迈进,指导大塘金薰衣草、黄龙砚茶叶、石塘竹海互联网+等13个特色小镇建设298户农家乐餐饮店,并专门设立6个集食品安全知识咨询、餐饮信息采集、日常监督检查于一体的农家乐食品安全工作站,及时发现问题,人性化耐心解说,将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转化为农家乐的自觉行动。
近年来,江宁区市场监管局还先后为汤山七坊、七仙大福村等14户农家食品小作坊按照“三清四能”的要求提档升级,集中改造规范,创造乡村美景,为民致富。目前,全区大型社会餐饮单位明厨亮灶率85%,学校食堂A级率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