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提供“打包”政策支持优化营商环境
6月1日,北京市工商局海淀分局召开优化营商环境伴行中关村创新发展工作推进会,推出29条服务举措,持续优化辖区营商环境,服务中关村科学城建设。
5月22日和5月26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到海淀区调研指导工作。蔡奇强调,要狠抓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地见效,并指出,进入新时代,中关村要有新定位新气象新作为,进一步推动北京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海淀工商分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迅速学习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调研讲话精神,深入分析工商部门支持企业发展的服务举措,积极研究争取先行先试的工商创新政策,推出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服务品牌29条工作措施,力争在优化区域营商环境上取得新成效、在推动中关村创新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据介绍,本次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服务品牌工作措施分为5个方面,包括服务企业发展的措施16条、服务政府决策的措施3条、服务消费维权的措施3条、服务城市治理的措施6条、健全内部机制的措施1条,共29条。其中,海淀区工商部门争取在全国或者北京市率先探索实施的创新措施13条,政策已经实施并争取领先的创新措施16条。
按照“共建新型伙伴关系,做企业的创新合伙人,为企业全程发展护航”的服务理念,29条措施涵盖了准入服务、商标服务、维权服务、执法服务等各项工商业务,旨在推出覆盖工商全职能的创新和创优服务,为海淀区企业提供“打包”政策支持和精准服务。比如,针对企业注册住所资源稀缺的痛点,海淀工商分局提出率先在全市对“高精尖”业态企业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注册条件,在全市率先探索区级创业平台“集群注册”。针对“高精尖”企业、创新创业小微企业等海淀区鼓励发展的企业,海淀工商分局将进一步降低登记注册门槛,切实解决“注册难”问题。
多年来,海淀工商分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扎实推进商事制度改革。2016年,海淀工商分局在全国率先开展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试点,积累了可复制的经验。此外,该分局积极落实“先照后证”“五证合一”“简易注销登记”等改革举措,不断提升登记注册便利化水平,优化市场准入环境,为推进海淀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首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次推出的29条措施中,有13条是创新措施,海淀工商分局将争取通过探索实施这些创新措施,为商事制度改革提供更多新的、有益的经验。
海淀工商分局此次推出29条服务措施,是为了真正打通服务企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为了保证推出的服务措施落实到位,让辖区企业真正感受到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果,海淀工商分局专门开设了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科学城建设服务协调办公室,加强与企业、各委办局的沟通。同时,该分局建立了顾问专员负责制,服务协调办公室设置了服务顾问,业务部门和工商所设置了服务专员,为企业发展提供精准服务。据悉,服务顾问及服务专员共有80余人,他们将努力打造服务企业的最后“一米线”,让企业体验到工商部门的“阳光服务”。